居安思危

《周易》: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。”

春秋时代,郑国因为背弃盟约,诸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。郑国不乱,求和,请晋国出面调停。事成后,郑国送大批财物,大臣魏绛劝晋王拒绝接受,谏曰:

“愿君主在享受安逸时,能够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,正如《书经》所言:居安思危,勿贪图逸乐。这样才有备无患,不致于动乱。”

魏绛如此耿介、廉洁,不能不令人佩服。

道林即佛印和尚,在杭州秦望山修行时,筑窠于山中的松木上,所以有“鸟窠禅师”之称。

元和十五年,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。有一天,他到山上访禅师,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,十分紧张,说:“大师的住处很危险哪!”鸟窠禅师反驳道:“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。”

白居易不解地问:“我身为要员,镇守江山,深受皇帝重用,有什么危险可言?”

鸟窠回答:“人生无常,官场宦海兴风作浪,暗潮汹涌,危机四伏,随时都会垮台、贬职,被陷害成为阶下囚,层出不穷,怎不危险?”

白居易不幸被大师言中,他正因为贬职,才从京城来到杭州。他暗中佩服,请禅师指点迷津:禅师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

我们奉劝身居高位者:“多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,必能逢凶化吉,否极泰来。”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